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笔试(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笔试)
dh
2025-04-05 14:13
其實不能說媽媽錯或是妹妹錯,後來我和她們溝通一個觀念,也就是:減肥無法速成,但選擇走對的方向和透過時間的累積最終一定會達到目標。
他認為,民進黨高層幾乎沒去過中國,也沒跟中國接觸,是一個危機,如他還是台大醫院醫生時就去過中國18次,實際體驗當地生活、了解文化。「我也在觀察中國,中國現在被香港纏住,還沒有力氣要求台灣」,柯文哲說,當香港反送中運動告一段落,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
【全文】馬英九談「芒果乾」:聯美抗中沒用,不如重回九二共識他在專訪時說,自己不參選,對台灣前途最焦慮的是柯媽媽何瑞英,他則安慰母親「不要緊,美國還是會保護台灣,不要那麼緊張」。2014年,柯文哲決定參選台北市長,並與民進黨贏得勝利。不過,香港反送中運動愈演愈烈,甚至濺血,儘管柯文哲多次呼籲北京政府要正視香港問題,仍未發揮效用,意即「友中」所表達的善意,似乎不被對岸理會。提倡「友中親美」的他表示,「友中是可以讓台灣在國際上獲得最大生存空間,友是按照我的需要友」,認為總統蔡英文嗆中是為選票。他並舉深澳電廠為例,指民進黨高層曾拜會他,說台灣缺電、深澳電廠一定要蓋,但在某個晚上卻突然停建,「幾百億的東西,怎麼一個晚上轉彎」。
此言是否代表「親美的方向是對的」,柯文哲說,「正確講法是沒有更好的選擇,要不然你怎麼辦?」面對「親美」與「友中」難以並存的質疑,柯文哲說,「不會啊,世大運不是辦完了嗎?以後就再混過去」。2018年,民進黨決議自提人選,正式宣告白綠分手,雙方關係也不斷惡化,至今仍常隔空駁火。羞恥是一種複雜情緒,是當事人明白自己做的事違背一般社會道德價值,是社會所不容許的,並認為自己需要負上責任,當中需要一定的基本認知能力及同理心。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個人責任沒了,羞恥亦不再存在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這班標籤者眼中法律並不是用來保障那班「不是人」的被標籤者。9至11歲的小孩開始理解心理傷害,感受到別人的情緒。
去人化同時否定或無視被標籤者的個人身分(Identity),否定他們是有獨立思考,有能力為自己作出選擇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3至8歲的幼兒開始知道自己對別人造成的身體傷害,感受到別人的痛楚。
其實公元前三百多年,中國思想家孟子已提出人之所以為人的四個特質是為四端——仁、義、禮、智。去人化的過程就像集體互相催眠被標籤者是次等人,故不配獲得像人一般的對待,同時亦進一步合理化標籤者沒有人性的無理行為,減低道德規範,強化對被標籤者的非人道對待的合理性。「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心理學教授Nicholas Haslam列出去人化過程通常貶低的十個人類特徵:文明、教養、道德、理性思考、成熟、情緒反應、與人之間的溫暖、開明的思想、個人性及主動性與深度。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不割蓆但保持互相提醒,才可以讓社會運動走得更遠。另一方面,當被標籤者被視為次等,標籤者的優越感會讓他們於情感上與理智上將他們分割開並保持距離,斷絕溝通,不理會被標籤者的訴求及其理據,社會進一步撕裂。去人化的可怕之處是將標籤者的羞恥心抹去,從認知層面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從此不受道德所規範。
2)當事人認為自己不能控制事件,因此不需要為後果負上任何個人責任。他們偏向以某些行為總結所有人的行為。
社會道德價值通常由家中長輩、師長等權威人物於日常生活中教導。去人化故名思義是一班人(標籤者)將另一班人(被標籤者)之所以為「人」的一些特徵去除,將他們標籤為非我族裔或次一等。
」 上文提及的預期悔疚所指正正就是孟子所提的羞惡之心,是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做錯事的自責羞愧的感覺。西方心理學認為羞恥之心並非天生,而是從少養成。而這正正亦是孟子所提的惻隱之心。欠缺了羞惡之心的標籤者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而沒有需要被懲罰,甚至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這亦是去人化最恐佈的地方。要停止去人化的唯一方法是同理心,代入被標籤者的角色,用心感受,嘗試明白對方,開展溝通。這古智慧更言簡意精道出去人化所去為何物。
只有愛才能做到這一點。」 同樣地,示威者亦要經常保持理智,面對持相反意見的「藍絲」,當你因警察執法不公而決定「私了」時,你是想暫停藍絲當下的行為、報仇或是滅聲呢?道德價值規範社會行為,故經常留意自己及同路人是否開始認為「獅鳥」完全沒有違反任何社會道德價值,亦沒有因傷害而帶來羞恥,小心去人化對人心的蠶食。
這個行為非常普遍,例如稱呼女士為「雞」(妓女)、示威者為「曱甴」、警察為「狗」、新來港人士為「蝗蟲」等等,而國際層面則有納粹德軍稱呼猶太人為「次等人種」(Untermenschen)及「老鼠」。去人性化不能打倒去人性化,因為「仇恨不能驅除仇恨。
簡單說,標籤者通常認為被標籤的人都一樣,團體中有一個人暴力,整個團體也是暴力的。文:Peggy Chan 陳詩韻〔註冊藝術 (表達藝術) 治療師〕 去人化(Dehumanization)聽上去像個很深奧的心理學專業詞彙,但心理學正正就是研究日常人類的行為、思想及感受,再深奧的理論也是來自貼地的觀察。
去人化會加劇仇恨情緒,去除對一般人應有的同理心」 另名示威者穆罕默德(Hussein Mohammad)也說:「我們沒有人帶頭,看看有多少人在這裡。但示威者聲稱,這次不同以往。而示威抗議漸漸蔓延至南部其他城市,示威人士抗議政府貪腐、公部門失能和失業率高漲。
(以下內容發布於2019年10月5日) 原標題:「我們只要人民和國家,不要政黨、宗教領袖」伊拉克反貪示威第5天,實彈鎮壓已釀93死 (中央社)伊拉克國會人權相關委員會表示,反貪腐和失業的示威今(5)日進入第5天,政府動用實彈和催淚瓦斯,封鎖網路及關閉政府機構,巴格達和南部各城市因此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到93名,並有近4000人受傷。在巴格達抗議的34歲男子沙赫(Majid Saher)表示:「這場運動看來和先前所有抗議行動不同。
此外,示威群眾還不滿經常面臨斷電和缺水及政府貪腐。」 這次抗議跟以前有何不同?沒有領導人,而且連什葉派也加入 《中央社》報導,這次,最大規模的示威仍然以首都巴格達的什葉區為主。
今日我們只要人民和國家,不要政黨、達官顯要或宗教領袖。伊拉克從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而遭聯合國制裁、2003年遭到美國為首的入侵行動、2014年陷入內戰,到最接近當前風暴的對抗「達伊沙」戰役(達伊沙是激進武裝團體伊斯蘭國IS的別稱),這些人禍已使伊拉克道路、醫院、學校和基礎服務長達數十年無人聞問。
在高度政治化的伊拉克社會,大規模抗議活動通常由政治人物或宗教人士號召,主要包括什葉派精神領袖希斯塔尼(Ali Sistani)和善於煽動的教士薩德(Moqtada al-Sadr)。在巴格達抗議的退役士兵阿瑪德(Walid Ahmad)指出:「我們的頭號問題是貪腐。伊拉克治理失靈,人民失望了將近16年後,以原始表達方式來反抗政治體系。這次是普羅大眾發起的非政治運動,和任何政黨或派系沒有關聯。
伊拉克人權委員會(Iraqi Human Rights Commission)指出,目前已有540人被捕,其中近200人仍在拘留中。對抗達伊沙的戰爭結束後,人民原本期盼可在更安全環境下休養生息,結果他們沒有盼到相對穩定的生活,長期存在的失業問題還是沒有改善,就連水、電供應也還是時有時無。
同時,這一波街頭運動的示威型態更暴力、參與者來自更年輕世代且完全不隸屬於任何已經組織化的政治運動,包括政府內部和政府以外的機構。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伊拉克的石油蘊藏量居全球第4,這樣的國家經濟早該復甦了才對。
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17年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5.6%。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南部多座城市自1日開始出現示威人潮,廣場和幹道擠滿數以千計的抗議人士,他們焚燒輪胎和揮舞國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原本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就已經有縣內的學生需要協助,業務已經非常繁忙,如果額外負荷教師的心理需求絕對吃不消。
一天到晚還要被餵狗糧,早就想要那些成天放閃的去死,要做愛就有種別戴套。
他的做法通常是,早餐讓孩子在家先吃一點肉,到學校再去吃青菜和澱粉。
在文化霸權主義下被塑造成他者,以及將自我主動塑造成他者的種族主義中,華人活成了「完全的他者」。
原先呼聲最高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台北市長柯文哲,最終都沒有登記連署,只剩時代力量與親民黨具備直接提名總統選人的資格。